议身边民生事 增群众幸福感
社区治理牵动千家万户,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里聚集,如何搭建居民议事平台,如何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居民理解,如何让每一位居民满意,成为摆在社区治理中的最大难题。今年以来,稷山县委政法委指导县社区服务中心搭建“有事来商量”平台,有效解决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揪心事、烦心事。平台运行以来,累计协商解决事项137件,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。 “有事来商量”平台,聚焦于居民生活议“小事”,从居民需求、居民愿望出发,精准确定议题;聚焦于集思广益聚“合力”,整合辖区党组织、驻区单位、职能部门等资源,组建议事队伍,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相关各方进行民主协商、平等议事,提出具有可行性、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。 社区服务中心党委成立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领导小组,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议事队伍,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、基层组织建设的要事、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、惠民便民的好事、影响和谐稳定的孬事、美丽社区建设的实事等内容开展议事。工作中,通过热线电话、小区业主微信群等线上、线下渠道,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;社区党组织对收集的问题集中研究,初步确定协商议题,提交议事会审议确定;议事会接到社区党组织提交的拟定协商议题后,启动议事流程予以解决。 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,社区服务中心发动两轮次意见征求,经梳理,居民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“三无小区”治理无序、驻区县直单位作用发挥薄弱、小区内在职党员参与治理不够充分、文明祥和小区创建形同虚设等四大领域。同时,围绕务实管用丰富载体,持续在“三无小区”治理、契约化共建、在职党员作用发挥、文明祥和社区创建四个方面精准发力—— 聚焦“三无小区”治理,坚持“党建引领、群众参与、共治共享”的治理理念,探索形成推选业主委员会、“党群议事会”、共建单位包联治理三种治理模式。针对住户比较集中的“三无小区”,指导开展业委会推选工作,鼓励居民通过选举开展自治;针对小区内“共产党员户”“星级文明户”多的“三无小区”,推动成立“党群议事会”,鼓励在职党员、热心居民积极参与到小区建设、管理和服务中。目前,63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,解决了长期以来物业管理缺失、公共配套设施滞后等突出问题。 聚焦“契约化”共建,坚持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理念,探索开展县直单位参与社区治理“契约化”共建行动。95家县直单位与6个社区分别签订协议书并开展相关活动,包括:实施安全建设项目,主要是协助安装电子门禁和监控系统;实施文明建设项目,主要是美化粉刷墙体、安装宣传板面;实施公共设施改善项目,主要是硬化路面、安装路灯;组织政策宣讲;组织志愿服务。县直单位承诺为社区居民办理实事139件,目前已办结72件,剩余项目在加快推进中。 聚焦在职党员作用发挥,建立“三化三单”工作机制,扎实开展“社区吹哨、党员报到”常态化志愿服务专项行动,实现了党员展风采、居民得实惠的工作要求,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。“三单”,即“居民点单、社区下单、党员接单”服务模式;“三化”,即精细化服务吹好“日常哨”、个性化服务吹好“点名哨”、集中化服务吹好“攻坚哨”。这些举措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新活力,赋予了新动能。 聚焦文明祥和社区创建,坚持“一核四元”工作理念,突出“建好团队”核心,做优为老事业。组建由社区工作人员、网格员、网格辅助员组成的“固定团队”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工作;由在职党员、志愿者、爱心人士组成的“机动团队”定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;由社区医院、养老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组成的“专业团队”提供优质医疗服务。同时,突出“多彩生活”元素,建设宜居社区;突出“医养结合”元素,建设宜养社区;突出“综合配套”元素,建设适老社区;突出“敬老爱老”元素,建设文明社区。 “有事来商量”平台运行以来,充分发挥了协商议事的桥梁纽带作用,积极开展了有特色的协商活动,为和谐平安社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本报记者古红军 通讯员杨占龙